27/05/2025
🎯【Day 2|同學都去那間,我是不是也該去?】
內文開場:
你的選校方式是不是長這樣:
👀「欸那個誰誰誰去那間欸~」
👀「很多人都申請那間啦~應該不錯吧」
👀「我怕沒人陪我去上課欸…」
然後你決定把自己的未來,綁在別人屁股後面。
👣 First Study 誠心奉送:2025年最危險的選校邏輯前三名:
🥉 第三名:「我朋友也去」
👉 選項背後真實原因:我社交懶得重啟
🥈 第二名:「好像很多人都在選這間」
👉 其實只是你看到的社群演算法泡泡
🥇 第一名:「那個誰誰誰也去,她功課超好欸!」
👉 你確定你要選跟她一樣的校、唸一樣的科,過一樣的人生?
💥 跟風黨真實現場
📦「同學報什麼我就報什麼」→ 然後你進去三個月,朋友轉學,你卡住
🎭「大家都說那間聽起來很強」→ 結果實際你想學的東西根本沒教
🌀「有人陪,比較不怕」→ 結果你們完全不同系,宿舍還在不同校區(哩洗共蝦米)
🧠 First Study 要來爆一句真話:
「大學你要上課的是教授,不是你朋友。」
「你畢業後拿學位去工作,不是拿你朋友的存在感去面試。」
「選校就像選人生合約,你朋友不是你的附約條款。」
💡選校時你應該問自己:
這間學校的教學內容、實習機會、未來出路,適合我嗎?
我能不能獨立面對新環境?(沒朋友不等於沒人生)
如果那個同學改變主意,我還會想去這間嗎?
互動時間 ⏱️
你身邊有沒有一個「跟風王/跟風后」?
留言+1 或偷偷tag她(但要溫柔一點😂)
我們來統計全台最常跟風的學校是哪幾間!
#我朋友去哪不代表我就要去哪
#選學校不是團購
26/05/2025
恭喜你~~信拿到了!終於可以大聲說:
「我有學校唸了啦!!」
(結果下一句是)
「欸所以我到底要去哪一間啊??」🤯
👀 你不是一個人,我們都經歷過「收信狂喜 → 選校地獄」這個循環
📬 拿到第一封錄取信:爽!
📬 第二封:再爽!
📬 第三封開始:崩潰……怎麼每封都看起來不錯但又怪怪的?
📬 等信的人更焦慮:「我現在到底是還能等,還是該先選?」
這時候你的內心會有三個聲音開始打架:
👼 樂觀天使說:「先選大城市吧~生活比較精彩!」
👹 焦慮惡魔說:「如果選錯我會不會後悔一輩子…」
👽 家長外星人說:「去穩一點的,不要冒險比較好。」
結果你站在選項清單前面,每一間學校你都會說出這句話:
「這間也不錯啦……但我不知道要不要去。」
💡冷靜!選學校前先問自己這幾件事:
1️⃣ 你選的是自己想去的,還是別人說「聽起來不錯」的?
2️⃣ 你了解這間學校真正的課程內容嗎?(不要只看名字)
3️⃣ 你考慮過未來發展、語言環境、生活壓力嗎?
4️⃣ 你是不是只是怕選錯,所以「什麼都不選」在拖?
🧠 First Study 想跟你說的話:
選學校不是在挑 IG 好看濾鏡,也不是在比誰收到最多封 offer。
它是一場讓你為自己「人生第1個重大決定」負責的冒險。
我們懂你想保險、想討論、想比較,我們不會催你決定,
但我們一定會陪你「想清楚」再選。
留言互動區:
你現在收到幾封 offer?
A. 1 封!小心翼翼當寶貝
B. 2-3 封!開始爆頭
C. 還沒收到…等到靈魂出竅
留言跟我們說你現在卡在哪裡~First Study 開始陪你拆!
#選學校不比濾鏡 #是選一段真實的人生
24/05/2025
【你不是不會執行,你只是太習慣等別人叫你動】
從小爸媽提醒、老師安排、補習班發考卷…
你從來沒有真的「自己啟動」過。
但不好意思,人生後半段沒有人會天天提醒你該怎麼活。
現在還不學會主動行動,以後你只會怪命運、怪老闆、怪社會,但其實都是你。
⸻
狠話互動:
今天留言一件你「想做但沒人逼你就不會做」的事,我們幫你當那個該死的鬧鐘。
#主動是人生唯一解藥
24/05/2025
【你不是選擇困難,是不想承擔選錯的後果】
「這個科系也不錯,那個學校也可以…」然後你半年都沒決定。
這不叫理性評估,這叫逃避行動。
你不敢做決定,不是因為想太多,是你怕選了之後不能怪別人。
⸻
留言抉擇區:
你最近一個想很久但卡住的選擇是什麼?我們幫你三秒拆解!
#選擇困難是決定拖延症
23/05/2025
【你手上有資源,卻拿去換快樂而不是未來】
爸媽肯支持你出國、語言課、營隊報名費你都有,
你卻每天拿時間在滑、錢在吃、心思在焦慮。
我們不反對休息,但你不能把資源花在舒適、卻放棄了成長。
⸻
留言自打臉區:
你最近浪費最大的一次「好機會」是什麼?留言我們陪你收心+重啟下一步。
#機會不是拿來放著爽的
22/05/2025
【「反正我也沒那麼想讀名校啦」這句話是懶惰的盔甲】
有些人不是不想,是太怕努力之後還失敗,
所以先說:「我也沒差啦~」
你不是佛系,你是假裝不在意,來逃避責任。
而你不知道的是,這種「假灑脫」,到頭來最讓人後悔。
⸻
留言真心話大挑戰:
你現在最想努力的目標是什麼?來,一次說出來,我們幫你立 flag。
#佛系是假面
21/05/2025
【你說沒靈感寫自傳,但你的人生明明很戲劇化】
「我不知道要寫什麼,我好像沒故事」
我們只想問:你到底有沒有活著?
你曾經:
• 考試失常、改變選系
• 一段友情毀滅你信心
• 一次表演讓你克服恐懼
• 一段志工經歷讓你看見社會底層
你不是沒故事,是你太懶得回頭看自己的人生。
⸻
自省互動:
今天選一個你「最痛但讓你成長」的經歷留言,我們幫你變成能寫進申請的金句!
#你有故事只是你不想寫
20/05/2025
【「我沒動力」?那是你看不見競爭者的牙齒】
當你在說「我沒動力」的時候,
有一群學生正在凌晨三點,趁爸媽睡著偷偷學英文,因為白天要打工。
他們不是有動力,是根本沒退路。
你不是缺動力,是你看不見壓力。
你太安全,安全到對失敗沒想像力。
⸻
互動對話題:
你看過最拼命的同齡人是誰?留言說出來,我們向他致敬,也提醒自己別繼續溫室生存。
#沒動力是因為活太舒服
19/05/2025
【你有得選、能出國、爸媽願意投資,你卻覺得這是基本配備?】
你不是不夠優秀,是你不懂感恩。
世界上有太多人:
• 沒錢讀書
• 沒得選國家
• 連網路都不穩還努力自學考試
而你:「這課太早,我起不來」、「我不要去那個國家,好無聊」、「這個營隊好像沒有別人厲害」
你不是不幸,是你太順。順到以為世界都會等你慢慢想清楚。
⸻
良心打開留言區:
你最該感謝的是誰?爸媽、老師、曾給你資源的人?留言謝謝他,並承諾你會珍惜。
#順久了會廢掉
18/05/2025
【「我爸媽會幫我處理」這句話是你夢想最大的絆腳石】
每次諮詢聽到這句話我們都會靜默 3 秒。
然後問:「那你想去哪?想讀什麼?想過自己的人生嗎?」
如果你未來的選擇都靠爸媽決定,
那人生失敗的時候你也要吞下來,不能怪他們。
自由是要用責任去換的,別人在努力爭權利,你在當個快遞收件人。
⸻
反思互動:
你最近一件「自己主動處理而不是丟給爸媽」的事是什麼?留言讓我們給你一個讚。
#靠爸靠媽不是靠命
17/05/2025
【你的暑假,是申請素材的倉庫,還是日常廢文的延伸?】
很多人規劃暑假,是這樣開頭的:
「我要很充實,英文、營隊、報名報起來!」
結果到八月底:
• 英文單字背到第14天就忘了帳號
• 營隊結束只有一張合照+吃過肯德基
親愛的,不是行程多=規劃好,素材能寫=規劃對。
First Study 顧問會幫你做這幾件事:
1. 釐清暑假時間有哪些段落(不能只有連假)
2. 拆解你目標系所需要什麼能力
3. 把「做什麼」變成「留下什麼」:成果、紀錄、反思
⸻
互動區:
你去年暑假最常做的一件事是?
A. 打工 B. 滑手機 C. 拼命補習 D. 記不太清楚(這個最真)
#暑假不是演滿 #而是演出你要的劇本
16/05/2025
【你是不是也覺得「大家都比我厲害」?其實不是】
看到別人IG限動:
• 某某申請上名校
• 某某參加了國際營隊
• 某某早起讀書、晚睡學日文還自拍微笑照
你想:「我好廢,我什麼都沒做。」
但你沒看到的是——他可能也曾經哭著說自己壓力爆表;
他也不會 po 自己焦慮到肚子痛的時候。
社群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面濾鏡。你看到的,是人家的精修版,但活的是自己的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