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學會

文化研究學會

Share

本會以提倡文化研究風氣,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為宗旨。

本會成立於1998年11月14日,以提倡文化研究風氣,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為宗旨。集結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中,對於「文化研究」具有高度興趣的學者、研究者及文化工作者,期望達到連結、集散、交流與跨越既有學科領域的目標。我們嘗試在研究題材、研究方法、問題意識以及社會實踐上,均能開展出活潑與打破僵閉學科領域的活力。

Operating as usual

05/01/2025

文化研究學會第十一屆「博碩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文化研究學會第十一屆「博碩士論文獎」共有6篇博士論文、61篇碩士論文參加徵選。經由黃上豪秘書長召集評審委員會,經初審、複審兩階段審查,最終評選出優秀碩士論文三名與佳作四名;惟本屆優秀博士論文從缺。
評審委員會成員(依姓氏筆劃排序):王佩迪、王念英、王梅香、王萬睿、邱誌勇、殷寶寧、涂銘宏、陳國偉、陳毅峰、黃俊銘、黃國超、楊佳嫻、劉定綱、鄭芳婷、遲恒昌。
優秀碩士論文獎每名獲頒新台幣4,000元獎金,並獲贈兩年免費學會會員資格。此外,所有優秀碩士論文獎及佳作獲獎者均由文化研究學會頒發獎狀乙張,以示鼓勵。
得獎名單如下(順序非排名):
優秀博士論文獎:
從缺

優秀碩士論文獎:

得獎人:孫旭
論文名稱:⟨創傷孤島:臺灣跨性別面臨之歧視、隱微歧視、創傷與韌性⟩
畢業系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指導教授:Ciwang Teyra

得獎人:曾士銘
論文名稱:⟨島向臺灣的身體:壞鞋子舞蹈劇場與TAI身體劇場的表演美學(2012—2021)⟩
畢業系所: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芳婷

得獎人:李箴
論文名稱:⟨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
畢業系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瑞樺

孫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論文名稱:創傷孤島:臺灣跨性別面臨之歧視、隱微歧視、創傷與韌性
指導教授:Ciwang Teyra
獲獎原因:孫旭同學的碩士論文〈創傷孤島:臺灣跨性別者面臨之歧視、隱微歧視、創傷與韌性〉,聚焦台灣後同婚時代的跨性別議題,藉由深刻且綿密的田野訪談、厚實多元的批判理論與井然有序的論述鋪陳,呈現出當代台灣跨性別者與社群令人動容的群像。通篇文章邏輯透徹,卻又極富情感。文章最後更列舉五項具體建議,嘗試為台灣跨性別權益做出實質貢獻,亦對當前免術換證的議題提出清晰的洞見,是極為出色的作品。

曾士銘(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島向臺灣的身體:壞鞋子舞蹈劇場與TAI身體劇場的表演美學(2012—2021)
指導教授:鄭芳婷
獲獎原因:曾士銘同學的碩士論文〈島向臺灣的身體:壞鞋子舞蹈劇場與TAI身體劇場的表演美學(2012—2021)〉關注台灣當代舞蹈劇場的哲學與美學思辨:透過壞鞋子舞蹈劇場與TAI身體劇場作為案例的長期田野調查,將台灣的原民運動、表演藝術、性別議題、身體論戰等史料文獻與批判理細膩交織,最終提出「島向身體」此創新概念,不僅從認識論層次重組台灣美學的情感結構,更與生態女性主義、新物質主義、後人類世等領域產生深刻交流。

李箴(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
指導教授:陳瑞樺
獲獎原因:李箴同學的碩士論文〈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以長期田野調查與訪談為基礎,聚焦於社會隱形卻支撐起高山農業的失聯農業移工,從勞動、社會關係與地方認同等多重面向,探討這群移工如何融入在地社群、展現主體性,並形塑高山農業與社會結構。作者克服語言與海拔的挑戰,揭示既有研究中少見的細節與洞見,呈現「非法」移工的真實處境。不僅豐富了本土社會研究,更呼應當前社會與政策對移工議題的急迫關注,值得高度肯定與推薦。

碩士論文佳作:

得獎人:余芬妮
論文名稱:⟨「殺馬特」語義變遷史:中國城鎮化與中低層青少年另類主體想像⟩
畢業系所:國立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劉紀蕙、陳瑞樺

得獎人:林宇軒
論文名稱:⟨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
畢業系所: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正忠、張俐璇

得獎人:林貝柔
論文名稱:⟨後記憶的情動閱讀:台灣圖像小說中的白色恐怖文化創傷⟩
畢業系所: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玫瑛

得獎人:白豐誠
論文名稱:⟨基隆電力景觀:基礎設施的想像及其生產動態⟩
畢業系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志弘

余芬妮(國立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論文名稱:「殺馬特」語義變遷史:中國城鎮化與中低層青少年另類主體想像
指導教授:劉紀蕙、陳瑞樺
獲獎原因:本文以「殺馬特」 次文化符號語義變化,勾勒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向網絡社會過程中低層青少年的文化實踐。作者思考精細,田野紮實,深得寫作要領,能拓展青年次文化研究。從中國快速城鎮化、網際網路興起與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切角,向讀者揭示了一個複雜、超越「城/鄉」、 「低俗」與「傳統/農民性」,徘徊在身分與自我主張間的動人景觀。

林宇軒(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論文名稱: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
指導教授:劉正忠、張俐璇
獲獎原因:林宇軒同學的碩士論文〈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以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drieu)與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理論切入,分析台灣千禧世代詩人的美學位置及其在二十一世紀現代詩場域的軌跡。論文架構清晰,分析細緻,尤其在詩人創作與文化特徵的探討中,展現出作者對當代台灣文學場域的深刻見解。此論文的亮點在於理論的詮釋與跨領域的視角,對網路詩學與流行文化現象提出見解的能力。特別是對於社群平台與粉絲文化在美學影響上的敏銳觀察,十分有新意。作者在碩士論文中表現扎實的理論基礎、對研究的熱忱,以及具有深度創見的分析能力,值得肯定與推薦。

林貝柔(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論文名稱:後記憶的情動閱讀:台灣圖像小說中的白色恐怖文化創傷
指導教授:吳玫瑛
獲獎原因:林貝柔的碩論《後記憶的情動閱讀:台灣圖像小說中的白色恐怖文化創傷》以以「白色恐怖圖像小說」為研究對象,包括《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來自清水的孩子》、《夜長夢多》等作品,分析圖像小說如何通過跨媒介性觸發讀者的情動體驗。本論文方法上引入文化創傷與後記憶的理論,重新審視台灣白色恐怖的圖像敘事,並提供情動閱讀的框架,深化讀者與歷史記憶之間的互動理解。本論文不但系統性梳理白恐論述與圖像小說之間的差異與複沓,揭示圖像小說在文化創傷表達上的獨特性,同時透過歸納其視覺風格與敘事邏輯的閱讀策略,進一步拓寬現有白恐文化記憶研究的視野,延伸當代台灣圖像小說研究範疇,促進跨世代情感結構位移的對話。

白豐誠(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論文名稱:基隆電力景觀:基礎設施的想像及其生產動態
指導教授:王志弘
獲獎原因:地景/景觀(landscape)雖然歷經了藝術史的「地景畫」,以及文化地理學概念中,主張「地景」乃是人類基於生存所需,以其智慧和辛勤勞動,銘刻於大地上痕跡等學科間的範型更迭,但一般仍多停留於「地景」為自然(nature)的產物。
本研究引入近來頗受關注的基礎設施概念,透過「景觀」及其生產出來的技術,作為探討都市發展轉型過程,如何激發抵抗性的空間想像的在地實作研究。既跨越學科的理論視角,關注在地議題,讓文化研究長期關切於主體與權力社會關係運作的過程,得到有力且生動的展現。

29/12/2024

📣【文化研究季刊】188期
本期由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鄭芳婷 副教授企劃的「當代酷兒生/倖存」
歡迎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分享! 

#專題論文
⭐廖希文、郝柏瑋|非對人性戀支持╱自助社群如何可能?從紙性戀處境、抹消╱破抹消與開放式對話出發
本文作為初探研究,聚焦於 #紙性戀 與 #非對人性戀 的社會運動,旨在探索其近年的發展與研究空白。首先整理關於紙性戀(fictosexuality)與對物性戀(objectum sexuality)的既有研究與田野調查,提出協助理解紙性戀處境的理念型,這些主題能夠作為漢語圈未來研究非對人性戀生活經驗的借鑑。這些經驗中被主題化的可能不適和生活艱難性,聯繫到對非對人性戀的邊緣化結構,即「對人性戀中心主義(human-oriented sexualism)」與「人類性別中心主義(humanogenderism)」,這些象徵暴力不只在人際權力關係中顯現,也內化地作用在當事者自我理解與理解世界的方式中。非對人性戀者透過反身性重新探索世界,並試圖突破邊緣化帶來的限制。然而,其努力與嘗試常被既有結構所阻礙,使其存有論探索難以取得進展。
本論文援引「 #抹消 (erasure)」概念,嘗試說明通過將改變現狀的嘗試收編到霸權認知框架,使其脫離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的領域,從而使意義失效的邊緣化戰術。透過應用抹消概念的分析,本文闡明在「暗櫃」與「出櫃」之外,抹消導致「半途而廢的出櫃」,並造成受邊緣化者在能說/不能說/說了也無法傳達到中的道德生涯。本文進一步將田野中報導人佐佐木求助的事例,聯繫於醫療化與反醫療化的性史,從而討論「抹消」如何阻卻性少數的精神醫療可及性。以此強調「 #破抹消化戰術 」的迫切性,亦即以「醒悟」打破意義領域之間的隱蔽,使問題能夠被成功問題化的戰術。
作為破抹消化戰術的提案,本文初步強調了 #無知反身性(not-knowing)的重要性,即以知曉自身不知的立場出發,從而開啟認識新意義的可能性。本文參照當事者研究與開放式對話的典範作為借鑑,說明其方法論如何在無知反身性下,抱持好奇心將另類的問題或聲音視為來訪「客人」來傾聽,而非收編入既有的霸權認知框架。在抹消與破抹消的想像力政治中,這種破抹消化的反身性,不只攸關於當事者的自助/自立生活實踐,同時攸關於互助、以及助人—求助關係中的權力和倫理問題,為非對人性戀支持/自助社群開啟可能性。它也更進一步聯繫於人與非人、世界的關係,懸置現代世界中的自然主義霸權存有論,從而為另類存有論(alternative ontologies)──亦即為「 #非對人性戀的酷兒造世 」開啟可能性。

⭐Ryan Li|離散、數位迫遷與第三空間:台灣推特(X)男同志社群的網路空間游擊與建構
本文以 #推特(Twitter,今改名為X)為主題,運用網路田野以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法,探究男同志是在何種脈絡之下於推特的網路平台上形成社群。台灣男同志在推特形成的社群空間,是基於國內外數起影響同志網路空間的重大事件或變遷,導致原先在其他平台上的男同志流離失所。推特即成為男同志另覓他處而至的新空間。遷移到推特的男同志,運用了平台的功能機制,也混合入推特既有的社群文化,形成了主要來自於新遷移潮的「肉帳」、與來自推特既有文化的「清水帳」兩相對卻也互相關聯的用戶群體,讓推特成為能夠容納社群生活、形成論述、甚至進行社會議題動員的所在。
相較過去 #男同志網路空間與社群研究 ,多採取較為靜態的觀點,本文強調同志網路空間的形成,是交織在技術、權力和不同行動者與社會力量不斷重塑、挪用與爭搶的動態過程中。平台可能受政治經濟等力量大幅改變平台機制與營運政策、甚至試圖讓網路空間成為一個適宜於搾取經濟利益的空間,反而可能加劇正典化、更邊緣者被排除和損及社群福祉。然而男同志用戶同時也能透過自身在網路空間中的實踐,產生和營運者所設計完全不同的論述或是行動,將社群平台改造為一個被用戶所「活出來」的網路空間。本文也指出男同志與酷兒在網路空間中具基進性的未來並非執著於找出一個「本來便設計給予同志的空間」,而是在不同的網路空間裡持續地 #游擊 ,有韌性地活出網路中的社群能量。

呂瑋倫|山海酷族: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酷兒路徑
台灣 #原住民當代藝術 發展史上,自1990年代開始,每一個時代,都會有評論者跳出來對著藝術家的實踐做出「是/不是」原住民藝術的指認。從上世紀末期, #拉黑子 的木雕作品第一次被東管處以「不是原住民藝術」為由而退件、到2000年代,安聖惠開始用複合媒材創作而引發媒材與文化之間的論證,論者們對於「原住民藝術」的想像與判準,通常也反映著每個時代所徵現的文化認知、侷限,及其可能擴延的問題。不過,我們總以為藝術史的發展會帶給人們啟發,在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場域裡,這種霸權式、乃至於父權式的知識生產方式與批評傳統,至今卻沒有消失過,只是易裝整容、換過包裝,有時把矛頭指向更加複雜的問題叢結中,包括——性別。
進入2010年代,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就和過去每個時期一樣、迎來了諸多時代性的發展與現象,亦確實刮起了幾陣「看似」與過去的原住民藝術發展無甚起承關係的怪風,迷幻、也困惑了評論者和觀眾的品味與習慣。此際回望,這些現象其實共同體現著此一時代的特殊性,並且彼此之間實則有著高度的關聯。在本文中,我將重點放在三個向度,交叉討論包括「 #媒材」、「 #世代」,與最關鍵的「 #酷兒」現身。
本文欲從這三個角度切入,分析2010年代開始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場域中的酷兒藝術,其於過去的原住民創作方法與脈絡中遭遇到怎樣的評論空白、認知侷限、二元困境,又如何在這些困境中拓闢路徑、發展至今,並影響著原住民藝術過往所建立起來的美學傳統與性別典範。事實上,「 #原住民酷兒 」這一看似晚近才出現的概念與語言,不只揭露了過去原住民藝術建構論中的某種霸權與父權,也揭示著早已淵源有自的本土酷異性別能量;它從未脫離過原住民的文化與歷史,也同時是酷兒的文化與歷史。

⭐李競暉|香港同志夜店的空間政治與疫情基礎設施
由於殖民曆史和社會文化背景,香港擁有獨特的同志生活景觀和身份政治。譬如傳統華人社會和殖民歷史影響了香港的性政治架構,創造了以「家庭生命政治」為核心的異性戀規範框架(Ong, 1993;Kong, 2012),與此同時,家庭與政府、宗教一齊構成了規範性政治的「三位一體」(Kong, 2014)。為了逃離異性戀規範系統和結構性壓迫,酒吧和桑拿等場所為酷兒群體提供了安全的公共空間,以協商和表達酷兒身份和文化。隨著香港城市發展和同性戀除罪化,以同志酒吧和 #酷兒夜生活 為代表的「粉紅經濟」開始興起。但是目前關於 #酷兒新自由主義和香港同志消費文化身份 的研究並沒有充分研究香港的同志夜生活景觀以及交織其中的基礎設施和權力運作,特別是經歷了2019年社會運動和COVID疫情後,這座城市的酷兒生活和文化政治呈現出更艱難的發展趨勢。
區別於過往集中討論性政治與消費文化身份的香港同志研究,本文受到了「酷兒亞洲城市」(Yue & Leung, 2017)與批判理論的「 #基礎設施轉型 」(the infrastructural turn)(Amin, 2014;Wilson, 2016)之啟發。基礎設施的概念凸顯了相互交織和插入在酷兒空間之中的權力關係,也揭示了具體權力運作軌跡上的政府實踐,以及相對應的日常生活物質系統。基於此,本研究試圖重新考慮同志酒吧除了被批判為「粉紅經濟」的共謀外,還可以如何被重新想像為介於 #生命政治基礎設施 和酷兒社群之間的調解中介。
通過參與式觀察和半結構式訪談,本文深入探索 #香港男同志夜店 在COVID-19流行期間的酷兒生活處境與性政治。面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控制,這些同志酒吧在時空性上調解了生命權力及商業壓力與同志夜社群的緊張關係,例如利用酒吧的空間要素與警察周旋,並通過酷兒關係網絡來保護其社群,分擔共同的風險。這種同志集體意志體現了識別性免疫、同志群體認同和社群空間的一致性,在「零感染」政策的極端條件下,個體生命難以適應結構性的生命權力,但這同時激發了酷兒夜生活在歷史及其文化中共享的疾病創傷,並成為應對權力結構的 #酷兒基礎設施(Berlant, 2022)。

⭐林丞|結/解盟的倖存者:《迷失安狄》的酷兒生存、跨性別再現與家庭想像
電影作為一種影像媒介,除卻是一種藝術作品、文化產業外,同時也能是再現手段,思考影像 #如何呈現再現物的身影 不僅是意在勾勒再現物的圖樣,也同時是在反思影像媒介與再現物之間的權力關係,而這權力關係亦牽涉到誰擁有發言的權力,以及誰又被代言。因此,對於其他弱勢群體的影像研究實屬當務之急,不僅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過往影像理論的不足以及不滿,反思影視媒介的再現政治外,同時也是讓其弱勢群體擁有可見性的機會以及發聲空間。
《 #迷失安狄 》是為新華語跨性別電影開展的高峰,以馬來西亞為故事背景,敘述曾有家庭、子女的跨性別者如何成為社會中的弱勢,並與其他底層人民如非法偷渡者、聽障者共組多元家庭並破滅的故事。本文指出在《迷失安狄》中,在地知識的傳遞與物質資本的給予除了是眾人相遇的起點,也是他們締結盟約的基礎,而肉身的接觸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關鍵要素。電影中的角色藉由肉體的接觸不僅不斷辯爭你我、主客之間的權力關係、反思「家人」的定義,同時也賦含讓「無」變成「有」轉化能量,是「弱弱結盟」的前提,卻也是導致盟約解散的導火線。
本文肯認《迷失安狄》的成果,是少數在華語電影中極力刻畫 #跨性別者 、非法移工、聽障者以及暴力受害者的交織性困境,提供我們一個新的想像邊緣群體如何生活/存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必須指出隱而未明說的異性戀霸權的意識形態:必須成為異性戀,才能擁有獲得愛情、組成家庭的權利。《迷失安狄》中在不同組家庭模樣的對比之下,透過電影內部與觀眾之間裡外應和的方式將若有似無、隱微地再次鞏固「異性戀的」性,也就是所謂的「好性」,而電影中的「跨性別的」性(壞性)則又被再次貶斥為得不到愛情、組不成家庭的孽因。 #電影中的跨性別再現以及非正典異性戀男性的情慾展現讓我們擁有重新對性別、酷兒理論再討論的空間,但在影像、敘事、剪輯、鏡頭以及對話的安排下,則仍然鞏固了異性戀霸權的思想,甚至拒斥 #多元性實踐 的可能性。

⭐江昇|酷兒影像現在性:蔡明亮《日子》的愉悅感與療傷
電影《 #日子 》在2020年上映時得到國內外電影人的高度評價,並在同年獲頒象徵同志電影最高榮譽的柏林影展泰迪熊獎。這部電影不僅是蔡明亮睽違七年的劇情長片,同時也是台灣影史上少數得此殊榮的酷兒電影。[1]從美學風格上來看,《日子》體現了蔡明亮對於影像製作的一貫偏愛:長鏡頭、靜態攝影、自然光源、環境音,以及演員李康生的身體與面孔。在敘事結構上,這部電影與蔡明亮1997年的作品《河流》遙相呼應。它們都講述了一個男人為了治療脖子的不適四處求醫,卻在最終與另一個男人做愛的故事。然而,相距二十多年,《日子》所呈現的是一幅截然有別的電影圖像。不同於《河流》的鬱結與神傷,《日子》中的酷兒情慾帶來的是 #身體與情感的修復 。如此轉變,我認為,體現的是導演蔡明亮與演員李康生透過 #愉悅感(pleasure)以期療傷的一次試驗。
本文指出,《日子》作為一部當代同志電影最大的貢獻是展示了酷兒影像與媒介想像 #現在性 (nowness)的可能。自2000年以來,西方酷兒研究歷經了時間性轉向,大大更動了學者對於酷兒性的理解與詮釋,其中José Esteban Muñoz在Cruising Utopia (2009)中對於酷兒未來性的討論尤其影響深遠。在此一知識系譜下,本文嘗試先將未來懸置,回過頭思考酷兒文本開啟 #現在性的潛能與意義。透過對於《日子》中兩顆共二十分鐘長鏡頭的性愛場景的分析,本文揭示了電影作為影像媒介對於觀影者身體反應與情感回饋的觸動與調動。長鏡頭一再繾綣與深化的酷兒情慾與愉悅感,形成串接銀幕之內演員/人物與銀幕之外觀眾的介質,挑戰了文學與文化批評長久以來奉為圭臬的「懷疑的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透過引述與修正理論家包括Roland Barthes、Susan Sontag,及 Eve Kosofsky Sedgwick等人對於愉悅感與文本分析的討論,本文嘗試以現在性作為理解酷兒影像與媒介的模型,提出在批判與詮釋以外,以感性與情動為實踐的閱讀方法,並藉此思考療傷與修復在當代酷兒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吳東翰|現代後動物感傷:《孽子》和《鱷魚手記》的城市野性與酷兒生態
本文以 #生態角度 切入,重新檢視歷來被大量以國族和性別討論的台灣同志文學經典當中,被忽略的自然和動物身體。這些動物意象經常揭示了邊緣性別的不馴的「 #野性 」(wildness),以及它們被給定的 #原初想像 。本文以「野性」為城市酷兒生態的命題,並主張在歷史、文化和權力的交互作用下,原初自然不再具備固定的本質,而是不斷變動中的過程。雖然這些經典曾被批評具備城市菁英傾向,但酷兒生態揭示了城市的等級制度和風險,而 #酷兒野性 正是藉由重視城市裡的(不)自然──都市公園和邊緣個體──破除了一般對自然只存在於郊外的認識侷限。
本文首先引介 #酷兒生態 的討論、哈伯斯坦(Jack Halberstam)的野性理論,並接合台灣同志文學發展史。接著主要分析兩本重要小說的性別與生態論述,包含文本本身以及周邊評論系譜。一是大量出現「野」字的《 #孽子》(1983),小說中的青春鳥在法外性交易時透露負面情感,而「野性的生命力」彰顯台灣在地性的潛能。藉美國及台灣兩地公園的歷史脈絡,本文點出性別和種族階序下少數族群接近自然時必須付出的痛苦代價。第二是《 #鱷魚手記》(1994),本文點出主角拉子鱷魚的動物意象,並認為他的情慾身體正是野性理論所謂「難以歸類的身體」,為現代權力機制展示或滅絕的奇異身體。藉由重探這些台灣同志經典小說,我們得以理解現代性風暴下的倖存歷史主體。

⭐洪祥庭|閾限時空的幻滅之後: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的酷兒生存戰術
繼2019年出版的《鬼地方》,陳思宏於隔年出版「夏日三部曲」第二部的《 #佛羅里達變形記 》,延續其對於臺灣酷兒小說的書寫關懷,但更加深入 #酷兒主體倖存狀態的戰術描繪 。小說的旅途中,堆疊出「椰子樹旅社」的魔幻性質,體現與龍子龍女原先倍受拘束的規訓生活鮮明對比的「 #閾限時空 」(liminal time and space),由此本文援用特納(Victor Turner)及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的「閾限」(liminal)概念,並將此依據閾限時空的想像而得以生存於社會結構的眾生相,解讀為一種 #酷兒生存戰術。龍子龍女原先約定好遺忘「那件事」,卻在日後無法停止地不斷參和彼此的生活,藉以在「好好做人」的社會結構中重溫「那件事」時的脫序及旖旎,同時介於(between)也屬於(belonging)1991及2020兩段時空的 #閾限主體(liminal subject)得以在性別、生活、職業等秩序的邊緣生存。最後,在 #閾限時空 埋下的不穩定因子,也在彼此重回佛羅里達時達到不穩定的高峰,彼此放下偽裝,終於鬆脫。由此,作為一部 #臺灣酷兒小說,《佛羅里達變形記》描述了,遭受宗教及家庭箝制的酷兒角色如何以閾限時空幻滅後的想像維繫生存,並進一步回應了當代臺灣民眾所共同承受的不義歷史與壓迫現狀,探問危脆生命的彼此支持。

⭐陳威屹|「回望」作為一種修復:從紀大偉與高博倫作品看台灣酷兒的斷層、對立與縫合
本文以台灣性別運動的發展為背景,探討「 #回望 」如何作為批判進步敘事的策略,並體現在台灣酷兒文學的敘事之中。台灣性別運動,尤其是同志婚姻合法化的運動論述,雖然被視為進步與平等的象徵,卻也隱含著單一線性時間的暴力與劃界。本文批判性地檢視同志婚姻運動的歸納性論述,並藉由對 #紀大偉 的〈儀式〉與 #高博倫 的〈我的Big Brother〉進行分析,探索「回望」如何成為酷兒群體在面對主流線性時間觀時的一種生存策略。本文認為,「回望」不僅是情感追溯,更是一種批判工具,幫助那些被排除的酷兒主體重新定位自身的主體性,進而打破單一線性時間對性別與親密關係的壟斷。「回望」提供了酷兒群體一種拒絕主流進步論述的可能性,並賦予他們在邊緣化處境中的自我賦權與修復能力。


#文化時事連線
⭐林松輝|拆解膠卷同志:從同志到酷兒,從膠卷到數位


全文線上看+pdf載點:https://reurl.cc/RLY1qx
(華藝與凌網資料庫同步中)

季刊持續徵稿中:
文化研究季刊,強力徵稿!歡迎有興趣投稿的朋友,參考學會官網、或各期季刊最末的徵稿訊息。徵稿類別如下:

研究論文(三角公園)
文化實踐
文化評論
文化時事連線

19/12/2024

✒「動漫遊台灣2025」國際學術研討會X 國立台灣文學館!!!

📣現正持續徵稿中,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徵稿啟事: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Vkc4Z1vtTsQjfsXqRclBNTz-khhhhay5/edit?usp=drive_link&ouid=100814330307901914995&rtpof=true&sd=true
🔸年會舉辦時間:2025年5月10、11日(六、日)
🔹年會舉辦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摘要投稿截止期限:2024年12月29日(日)
🔹審查結果通知:2025年1月10日(五)
🔸論文全文截稿:2025年4月11日(三)(以6000-8000字為原則)
📌投稿說明:與「動漫遊台灣2025:ACG與文史轉譯」子題相關之論文(本會策劃5個徵稿子題,請見下方),或其他有關ACG之一般論文。摘要字數以 500字為度,宜包含問題意識、研究方法、預期發現等。
👉主辦單位:台灣ACG研究學會
👉合辦單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
📑徵稿論文類別:
(1)一般論文
(2)本次年會論文的子題計畫如下,5個子題間是彼此關聯的:
1. ACG中的文本類型研究
2. ACG中的歷史與時空語境
3. 文化轉譯後的ACG中傳播與消費
4. ACG的跨媒介改編
5. ACG的歷史&台灣歷史中的ACG
🔗年會論文&一般論文投稿網址: https://forms.gle/pCqN77x8f7ewyPkC6
(3)自籌主題論文(panel):文化議題強烈、具有共同關懷之研究論文三至五篇。
🔗投稿網址: https://forms.gle/q8oKmbcAiSYFJrWb6

12/12/2024

2024年 文化批判論壇 最終場
【劇場作為一種介入:鄉下/下鄉的做了才知道】
歡迎對劇場和鄉土主題感興趣的學友,蒞臨參與!

10/12/2024

恭喜 🎉 吳易叡 理事
榮獲 中央研究院第13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09/12/2024

就在明天(周二)中午!

Media Talks 很少討論新聞創業,更少用這樣的方式來談創業。創業對於做批判研究的社科學者而言,非僅是「志業」,而是從「反抗藝術」過渡到「生存藝術」的課題,一點也不浪漫。

這場次的創業,同時與離散有關,是香港沉重歷史的某種縮影。香港記者在台灣的新聞處境、工作處境,須要有更多堅實的討論。台灣也應該更多伸出援手,除了「民主燈塔」外,我們還能做什麼?請聽梁嘉麗(《光傳媒)創辦人)的分享。

何欣潔是社運出身,歷任端傳媒、《彭博商業周刊》駐台特約等,也與香港記者有合作經驗,她近期創辦離島出版,從新聞業步入創業,也須與「工作」搏鬥。我們也將討論行動者的家在哪裡,如何安放志業與工作。

本場很高興邀請方念萱教授為我們主持

敬請關心新聞業業、行動者、香港問題、出版業創業的朋友都來。尤其適合有志從事創業,仍徘迴在志業與工作洪流掙扎的你我。

周二中午 行動者社會學1
https://reurl.cc/6jDaky
從新聞業到創業:行動者的家與離散
時間:12/10 12:30-14:00

主講:
梁嘉麗(《光傳媒)創辦人)
何欣潔(離島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

主持:方念萱(政大傳院副教授)

03/12/2024

‧∘˳° 🌊《文化研究》𝟑𝟗 期 出刊 🌊 *.。

⿴ 編輯室報告———

  秋風送爽的日子迎來《文化研究》第 39 期的出版。本期共收入四篇研究論文與一場座談會的文字記錄。首先,〈重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學:以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作為方法〉一文探討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方式。作者 #吳祥賓 指出,過去的臺灣當代藝術研究多採用西方美術史的傳統方法,如傳記、圖像分析和形式研究,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捕捉臺灣當代藝術的「當代性」特質。為此,作者提出「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兩大研究方法,試圖重新探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發展。作者開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當代」的意涵,強調歷史的「複時性」,亦即不同時期的歷史如何交織影響當代藝術的形態。其次,文章深入分析「機構」在當代藝術體制化中的作用,強調藝術生態系統深受文化機構的影響,並透過寇克蘭的機構網絡理論剖析臺灣當代藝術在機構化發展中的困境。本文的貢獻在於突破了傳統美術史的框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拓展了對臺灣當代藝術的認識。

  延續對臺灣社會與文化議題的關注,〈創傷記憶與哀悼公共化:以台北101 伙伴碑為例〉一文探討創傷記憶與哀悼的公共化進程,深刻呈現勞工犧牲與社會反思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 #顧玉玲 回顧 2002 年 331 工殤事件,揭示了台北 101 大樓建設光環背後,勞工付出的巨大代價。透過口述歷史,本文重建了五個勞工家庭的創傷經歷,並深入分析勞資政三方協商設立紀念碑的過程。文章指出,紀念碑的建設象徵哀悼公共化的起點,但創傷的真正轉化仍需時間與集體支撐。研究進一步強調,若社會記憶僅聚焦於建設成就而忽視勞工的犧牲,將形成殘酷的歷史敘事。唯有透過公開的集體哀悼與民主參與,創傷記憶才能真正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意識,並促使更廣泛的勞工權益保障與社會關注。本文對臺灣職業災害的反思,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對未來勞工安全政策的呼籲。

  接著,場景從臺灣轉換到戰後的香港。〈《港澳輪渡》:大英帝國在戰後香港的創傷寓言〉一文以 1959 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為中心,作者 #吳國坤 探討這部英美合拍片在戰後香港背景下所承載的大英帝國創傷寓言,進而彰顯其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意涵。該片講述一位無國籍漂流者在香港與澳門之間的渡輪上滯留的故事。儘管電影票房失利,作者指出其作為大英帝國在冷戰亞洲軟實力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宣傳功能。電影反映了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國在面對帝國衰退與影響力下降時的焦慮,並透過反英雄轉變為英國勇士的敘事來強化國家形象。除此之外,香港作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前線,扮演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最後堡壘角色。也因如此,電影中的共產黨海盜暗示了冷戰中的東西方對抗,表現英國捍衛香港這一戰略前哨的地緣政治利益。本文揭示了電影如何透過反映殖民地的動盪,寓言式地呈現大英帝國在冷戰格局下的困境與掙扎,強調冷戰地緣政治對香港未來命運的深遠影響。

  這種對權力與主體的反思,同樣體現在最後一篇論文〈生命作為藝術品如何可能:晚期傅柯物化觀之反思〉當中。本文探討傅柯晚期思想中的「自我技術」概念—亦即個體如何透過自我塑造來實現主體化,並將此過程視為一種將生命藝術化的實踐—並對其倫理與政治效應進行了細緻的分析與批判。作者 #武嘉文 開章援引霍奈特定義「自我物化」的概念,指出傅柯的「自我技術」其實具有鮮明的「自我物化」色彩。接著從自我關係的存有論出發,並運用系譜學與考古學方法,結合海德格與阿岡本的理論,對傅柯的自我技術進行批判性反思。文章指出,儘管傅柯晚期思想減少了對物我關係的關注,但物化現象依然是自我技術實踐中的隱性條件。透過對傅柯思想脈絡的回顧與重新解讀,本文揭示了自我技術、權力與認識論之間的複雜互動,並為其生存美學提供了另一種詮釋。文章不僅對傅柯哲學提供了新的理解框架,也對文化研究與跨領域研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此對傅柯思想的深入探討,亦延伸至本期收錄的「傅柯的行動與思想座談會」內容。該座談會於 2023 年 6 月 30 日舉行,聚焦討論傅柯的哲學思想與實踐行動,特別關注他在現代社會中產生的深遠影響。傅柯的研究範疇涵蓋權力、監控、生命政治等核心概念,但該座談會的重點在於他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傅柯作為一位基進知識分子,不僅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還積極參與了 1970 年代法國的監獄改革運動,並對伊朗革命等國際事件發表了評論,展現了其將思想付諸行動的能力。在此座談會中,四位引言人( #傅大為、 #朱元鴻、 #江玉林、 #楊凱麟)深入探討了傅柯如何透過行動參與公共議題,並反思其在面對歷史變革時,如何保持哲學思維的批判性;顯而易見地,傅柯的行動與思想在當代社會中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在社會運動與抗爭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框架與實踐策略。藉由深入分析傅柯的思想脈絡,與會者拓展了權力、知識、生存政治等關鍵議題的討論,這些豐富的討論也啟發我們理解傅柯的理論如何影響文化研究中的權力關係分析、文化批判與社會抵抗。

  最後,本期封面作品為藝術家 #陳芷筠 的作品〈不眠〉,此作曾獲2023年「璞玉發光—全國藝術行銷活動」璞玉獎。畫作呈現出超現實的圖像與解構的人物形象,與本期探討的核心議題—權力、歷史與自我重塑緊密相連。畫中碎片化的身體與破裂的形象,象徵個體在權力結構中分裂、重組的過程,展現自我在社會環境中的變化與重塑。其中呈現的斷裂與混合,亦可詮釋為創傷與未完成的歷史記憶。總體而言,這幅畫以藝術的形式呼應了本期對歷史創傷、權力運作和個體重塑的深刻討論,與本期的多元議題產生了有趣的共鳴。

主編 黃宗儀 謹誌

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文化研究》第 𝟯𝟵 期

目錄

〖 學術論文 〗

࿓ 〈重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學:以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作為方法〉/吳祥賓

࿓ 〈創傷記憶與哀悼公共化:以台北101伙伴碑為例〉/顧玉玲

࿓ 〈《港澳輪渡》:大英帝國在戰後香港的創傷寓言〉/吳國坤

࿓ 〈生命作為藝術品如何可能:晚期傅柯物化觀之反思〉/武嘉文

〖 論壇 〗

╙ 從行動到思想:傅柯的另一個角度

 ࿓〈傅柯行動與思想:座談會引言、討論、與註腳〉/傅大為、朱元鴻、江玉林、楊凱麟

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歡迎到以下平台閱覽本期精彩內容:

𝄪

⛩︎《文化研究》官方網站

⛩︎ 華藝線上圖書館

⛩︎ 月旦知識庫

⛩︎ HyRead台灣全文資料庫

⛩︎ 碩亞學術研究知識網

⛩︎ 聯合百科

𝄪

🛒 購買實體書 ▷ https://shorturl.at/fwjaC

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 封面作品名稱|不眠 𝙎𝙡𝙚𝙚𝙥𝙡𝙚𝙨𝙨

▓ 創作者|陳芷筠 𝐶ℎ𝑖-𝑌𝑢𝑛 𝐶𝐻𝐸𝑁

▓ 封面設計|崔壯維

03/12/2024

【代宣傳】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演講

明日晚間,歡迎一起來討論、辯論,贊同或反對。

台灣媒體-政治運作近年產生巨大變化,政媒共生、電訊制度NCC、同溫層與極端意見、假新聞、媒體黨派化,社會立場分歧;民間社會、知識分子愈來愈難以對話,我們深感台灣需要下一波的媒體改革。

我們邀請長期關心媒體的黃國昌委員、NCC前任委員林麗雲、王維菁,本院的馮建三教授一起來討論近日的火線話題。由郭力昕教授主持。

請記得報名,先報先得位。

火線話題
https://reurl.cc/O5k059

下一波媒體改革:重新討論媒體與政治
時間:12/04 19:00-21:00
主講:
黃國昌(立委)
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前NCC委員)
王維菁(師大大傳所教授,前NCC委員)
馮建三(政大傳院退休教授)
主持:郭力昕(政大傳院兼任教授)

27/11/2024

2024文化研究學會年終「文化批判論壇」下周五登場

轉貼自黃俊銘教授(文化研究學會 理事)
二年前,策畫《獨立音樂真的獨立嗎?》,我心裡就在想:也要辦一場古典音樂的討論。

台灣古典音樂的公共活動,一直停留在音樂會或樂曲導聆,我也一直覺得它未能很順暢接軌台灣社會。

古典音樂一直被認為制度性格很強,社會學家通常描繪它是階級文化,是「品味文化」,可是曾幾何時它迅速退化,在台灣品味的新等級裡,居於傳統主義。但另一方面,民間的社團、愛樂人文化相當蓬勃,充滿激情與愛,我一直覺得社會人文學者尚沒有真正把握它在變動時代裡的討論,甚至還停留在Bourdieu 式或殖民現代這種談論,也一直缺少更適切的分析工具。也較缺少來自音樂學的聲音。

然後我們也好久沒有討論原住民音樂、台灣音樂史或嚴肅音樂在台灣、音樂會欣賞文化甚至音樂會製作的課題。

沒有更充足的討論,我們就來創造,就來談。

很高興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師長好友,組成這次陣容,每一位都代表極為差異化的視野與關懷。很珍惜跟每位過去私下或公開的許多會心交流。

感謝哲五再度支持,贊助我們的討論,也以行動與我們合辦。本次活動由哲五的好朋友、發起人之一吳豐維擔任主持。豐維是哲學系教授,對公共領域、政治哲學與美學有長期的關心。

文化研究學會x哲學星期五@台北

主辦:文化研究學會
聯合主辦:哲學星期五@台北

12/6(五)19:30

主題:古典音樂錯了嗎?台灣音樂現況批判

主持: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講者:

李志銘(評論作家)
許崴(鋼琴家、YouTube頻道「音樂家的無聊人生」創作者)
陳俊斌(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黃俊銘(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楊建章(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照筆畫順序)

地點:左轉有書TouatBooks:台北市鎮江街3-1號。善導寺站 2 號出口直走左轉再左轉)

「文化批判論壇」是文化研究學會創會至今活躍的經典活動,曾在臺北紫藤廬、清大月涵堂及各大學校園,針對熱議的社會、文化政治與知識議題,進行公共論辯。

文化研究學會關心跨領域議題,卻是首次策畫「藝術音樂」議題,很高興與哲學星期五攜手主辦,盼在「左轉有書」的場域,激盪靈光與哲思的火花。

我們將討論呂炳川、李哲洋、台灣音樂史重建課題、原住民族音樂:「不」比較音樂學的考察、音樂歷史與現代性、音樂會欣賞文化、音樂科系/學院建制、台灣音樂的本地與全球視野等,歡迎一起來激盪、討論與辯論。

# # #自由入場,先到先有位

*認真覺得樂迷、發燒友、策展人、音樂節目製作人、音樂推廣者、音樂、藝術科系生、藝文朋友都很適合來聽。

*本場次為了兼顧討論品質,沒有線上直播。但本學會《文化研究季刊》會有後續現場報導,敬請各位期待。

25/11/2024

各位親愛的會員與學友,近日秋涼,時序快進入冬天了。
先預祝大家開心享受12月的Holiday season,平安健康。
接近歲末,想必已經有些朋友注意到學會近來有幾場文化批判論壇。除了現在已經公開宣傳的,還有還有唷。請大家密切注意學會的最新消息。
另外有幾件事情,溫馨提醒:
1. 已錄取2025文化研究年會暨國際研討會的朋友,全文繳交的時間為2025年1月10日喔。
2. 2025年會的議程將於1、2月公告。但是計劃來個台中一日遊、兩日遊的朋友,可以著手規劃您的行程囉。學會秘書處有談了三間台中的住宿,皆有相當優惠的價格。有需要的朋友,請見學會的官網。
3. 第十一屆博碩士論文獎的評選,目前正進行中。這次的競爭相當激烈,競爭空前踴躍。得獎名單將於12月公布,敬請期待。

19/11/2024

文化批判論壇/清水散步五夜聚會所NO.54
圓桌論壇:邊界書寫:族群開發、戰爭歷史的文字寫作

梁廷毓《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筆下的山林,包含了客家人、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人,以及諸神與野鬼們為了生存,累世累代的互動與折衝,這些故事存在於民間記憶與口述傳說,眾聲喧嘩。今天邀請黃國超副教授主持、泰雅族作家多馬斯·哈漾、Lulyang Nomin與噤聲之界作家梁廷毓,一起來對談台灣開發歷史中、族群間的衝突、戰爭、與歷史記憶的文學報導寫作。

活動時間: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下午14:30
活動地點:清水散步 / 臺中市清水區文昌街18號 04-26222771
主持人:黃國超 / 靜宜大學台文系副教授、靜宜大學南島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演講人:多馬斯·哈漾、Lulyang Nomin(魯亮.諾命)、梁廷毓
1. 多馬斯·哈漾
1972年生,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專長原住民文學創作。曾獲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優選、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首獎、短篇小說首獎等等。
2. Lulyang‧Nomin
1979年生,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人。臺北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畢業。作品以小說及散文見長,曾獲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小說首獎、散文首獎,臺灣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臺中文學獎、後山文學獎、夢花文學獎等等。
3. 梁廷毓
1994年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所碩士,主要以地理性調查、田野研究,論述書寫、結合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實踐,關注鬼魂與地理、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等議題,並以組織連結、展演、動態影像集、製圖、研討會、工作坊、文論等形式。進行跨領域問題場域與藝術界域的開展。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清水散步
協辦單位:建興創藝有限公司
參加名額:30人(額滿為止)
參加費用:免費報名參加
參加辦法:親自或來電清水散步報名、網路報名
洽詢單位:清水散步 04-26222771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Kb03dY730CBxs-aNJeKGBwh9MOtSbUd0vKQjz9Lhxc0/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專書特別推薦
《有歌一起唱—林班與林班歌》專輯及專書,林業署委託黃國超老師歷時三年進行田野調查與歌曲採集,將這段近乎被遺忘的林班勞動歷史與記憶,藉由歌聲、文字及影像紀錄為臺灣林業史留下擲地有「聲」的文化資產。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一部塵封的族譜,喚起原客數百年來互動的血色記憶;無頭魂與魍神,依舊遊蕩在北臺灣的山林,鬼影幢幢。

06/11/2024

文化研究批判論壇《臺語片研究與歌仔戲創作》

當嗩吶聲響起、銅片與鼓聲敲響時,一齣戲曲由此展開!想瞭解臺語片與歌仔戲創作的朋友,歡迎您今日至中正大學聆聽講座!😉

講師:施如芳
時間:2024年11月6日 16:00-18:00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 文學院004-2教室
主辦單位:文化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中正台文創應所

30/10/2024

臺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將於12/6日在台大社科院414室舉辦「亞洲跨國婚姻比較研究工作坊:性別、族群與社會融合的變遷」,邀集台日學者討論婚姻移民及跨國社會網絡的趨勢,工作坊以實體或線上形式參與。

誠摯邀請大家參加即將舉行的「亞洲跨國婚姻比較研究工作坊:性別、族群與社會融合的變遷」,由國立臺灣大學韌性社會研究中心主辦,臺大亞洲社會比較中心與臺大婦女研究室協辦。這是一個深入探討跨國婚姻趨勢與議題的學術交流平台,將由三位具豐富跨國婚姻研究經驗的學者擔任主講,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首先,日本立教大學的石井香世子教授將探討「日本的婚姻移民與外籍移民定居者」,分析日本婚姻移民的趨勢,特別關注那些在日定居的外籍婚姻移民,並說明這些婚姻移民如何促進東亞國家內部僑民社群的發展及跨國網絡的擴展,進而對該地區的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其次,日本滋賀大學的橫田祥子教授將探討台灣與印尼西加里曼丹的跨國婚姻,指出台灣的跨國婚姻現象與全球再生產勞動分工密切相關,特別是透過仲介系統促成的全球上婚現象。她也將分析中國經濟崛起與韓國移民政策變化,對台灣跨國婚姻市場和印尼華裔婚姻移民族群特徵的影響。台灣大學地理系的黃宗儀教授將分享她關於「四小龍地區的婚姻遷移:性別動態與族群緊張關係」的研究,分析四小龍地區(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的跨國婚姻如何與全球上嫁的現象對話,同時說明「中國因素」如何影響台灣與香港女性婚姻移民在移居國的適應與融合。

除了三位主講人,臺灣韌性社會研究中心榮幸邀請到國內三位深耕跨國婚姻研究的專家:夏曉鵑教授、沈秀華教授與曾薰慧教授擔任與談人,與講者進行深入交流與討論。這場工作坊將為所有關注亞洲跨國婚姻議題的學者和研究者提供絕佳的交流機會。

*本工作坊將以英文進行。


研討會主題: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ross-Border Marriages in Asia: Shifting Landscapes of Gender, Ethnic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

日期:2024年12月6日 13:30─18:00

地點:台大社科院414室

13:30-15:30 Workshop Speaker Presentations

15:30-16:00 Tea Break

16:00-17:30 Discussants' Responses

17:30-18:00 Q&A



鼓勵線上參與,因教室空間有限,實體參加報名成功者,將另行通知。

以下附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N8svqYJfpYnJD2mR9

28/10/2024

最新一期的「新聞學研究」,三篇研究論文很文化研究耶👍來讀來讀!

▶️▶️ #新聞學研究出版消息 🔥
新聞學研究最新一期(161期)電子全文已於10月28日出刊,內容包含三篇研究論文、一篇書評、以及一篇傳播現場直擊。歡迎至出版論文⎯當期出版參閱,並推薦予研究同好 https://mcr.nccu.edu.tw
以下為目錄概要:
● 編輯室報告/鄭宇君
● 研究論文
1、空間如何媒介時代感? 探討博物館物質性與參訪者身體感實踐的交織(廖若閔、王淑美)
2、人、妖殊途,肉身如是: 從巴赫汀的怪誕身體觀及其「跨性別」意涵看人妖曾秋煌的「她(他)者性」再現(王孝勇)
3、日治時期電信勞動者的生活世界(1918-1942): 以《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為例(蕭旭智)
● 書評
重新定義「閱讀」:評介《數位閱讀情境》(江淑琳)
● 傳播現場直擊
生成式人工智慧於新聞專業的實作與反思: 兩場講座側寫(鄭宇君、吳辰君、劉宜恬)
《新聞學研究》主編 鄭宇君 敬上
2024/10/28

Photos from 文化研究學會's post 22/10/2024

文化研究學會和清華大學共同舉辦兩場演講,此次特邀藝術家沈昭良與荷蘭藝術家masharu,分別在11月初和12月初舉行演講!歡迎各位參與!

第一場 文化批判論壇
演講時間: 2024年11月4日 15點30分至17點20分
演講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 N102教室
講者姓名: 沈昭良
演講所屬單位及職稱: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資深影像創作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講題: 朝向社會地景的攝影實踐
本講邀請攝影家沈昭良,透過《映像·南方澳》、《九二一震災-中寮紀事》、《玉蘭》、《築地魚市場》、《STAGE》(舞台車)、《Singers & Stages》、《台灣綜藝團》、《戒毒村》、《不義遺址》等不同時期的作品 / 攝影集,以『朝向社會地景的攝影實踐』為題,為大家分享他的工作與歷程。

第二場 文化批判論壇
演講時間: 2024年12月4日 13點20分
演講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 C308教室
講者姓名: masharu
演講所屬單位及職稱: 荷蘭藝術家
講題: Eating Earth
可食用土壤博物館是一個移動式展覽,專注於全球可食用土壤的收藏,並通過品嚐土壤來重新審視食物與文化傳統。博物館探討食土的文化意義、來源、風險與益處,並通過多媒體、工作坊、討論等互動形式,讓觀眾以感官體驗環境和可持續性問題。它旨在通過跨學科合作和創新藝術,激發人們對土壤的認識,推動與環境關係的對話,讓參觀者在參與中重新思考我們的文化與生態系統

Want your school to be the top-listed School/college in Taichung?

Click here to claim your Sponsored Listing.

Our Story

本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四日,以提倡文化研究風氣,促進國際學術交流為宗旨。集結了來自不同學科領域中,對於「文化研究」具有高度興趣的學者、研究者及文化工作者,期望達到連結、集散、交流與跨越既有學科領域的目標。我們嘗試在研究題材、研究方法、問題意識以及社會實踐上,均能開展出活潑與打破僵閉學科領域的活力。

Videos (show all)

專題演講II   韓美藝術家白南準《中國記憶》的文圖學意涵
【2022年會】🔥專題演講直播🔥&⚡線上場次資訊⚡
【2022年會】🔥專題演講直播🔥
2021文化研究年會【3/7場】主題演講3主講者:侯志仁 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講題:「社群再起?疫情中的邊陲與互助」
2021文化研究年會【3/7場】主題演講2主講者:劉紀蕙 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講題:「社群已死?從疫情症候群談傳染性結構」
2021文化研究年會 【3/6場】主題演講1主講者:Dr. William A. Callahan講題:Visualizing Community: How China's Worldview is Shaped by China's Vi...

Location

Address


Taichung
402